NEWS CENTER

传感器技术让新闻“无处不在”

来源:传媒观察 点击次数:

      物联网时代下,万物皆可相连,细小到每一个需要识别和管理的物体上,都可以安装传感器。传感器技术作为一种感知技术,能够突破人类感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极限,得到之前难以获取的海量数据与信息。而对于新闻业来说,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数据有着大量的宝藏,吸引着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前赴后继,利用传感器来获得各种形态的新闻。传感器技术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是近年来的新现象。本文将从既有的传感器技术及传感器新闻研究开始,运用“场景理论”分析传感器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新闻形态。

传感器是“人的延伸”

      从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论断来看,传感器作为一门技术,前所未有地扩大了人对外界的感知阈值,增强了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认识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抓取本质的能力。技术本身作为一扇窗户,打开了一个关于数据的新世界。物联网时代下,城市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每一个传感器终端口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智能城市、智能家居的生活要素。传感器技术的核心是数据,一方面作为新闻界信息采集的工具而存在,另一方面作为用户反馈体验的传感器而存在。如今,个体的可穿戴设备中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像压力传感器、心跳传感器、血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的数据都可成为新闻的素材甚至是反馈手段。

      传感器新闻以传感器技术为基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托尔数字中心将传感器新闻定义为:利用传感器生成或搜集数据进而分析、可视化,使用数据支持新闻报道。按照这种传感器新闻的定义,凡是报道当中运用的可视化数据来自传感器,我们就可以称这种新闻为传感器新闻。

      传感器新闻本质上是为新闻业提供了期待的数据,而新闻从业者对于新闻的呈现具体采用什么新闻类型,则是取决于不同的场景。社会场景的选择通常也根据媒介技术的不同而定。



(载《传媒观察》2019年03月号,原文约8000字,标题为:传感器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新闻形态。此为节选,图表和注释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赵冬梅,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陈鹏,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